第83节(1 / 2)

皇后起居注 华飞白 4541 字 10天前

第171章 征召女医

弘治元年四月下旬, 皇帝陛下正式下旨, 从民间征召八位女医入宫, 专门负责为后妃诊病。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些女医不再是来去匆匆,而是会被授以女官之职。宫中将新设尚医局,任命与选拔尚医、宫医、侍医与医女。比照六局女官的品阶, 尚医为正五品,宫医为正六品, 侍医为正八品, 医女不入品。

关于这封圣旨, 皇帝陛下对内阁与六部的解释是为了给祖母和母后尽孝。既然是孝道, 朝中众臣除了称赞之外, 还能说些什么呢?征召区区八位女医,应当也不算扰民;新设的尚医局里头的女医们便是领再多的俸禄,也由内库开支, 与国库无干。

忙碌朝政的群臣哪有余裕关心这样的“小事”?只要宫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均无异议,阖宫上下也不出任何乱子,这便都是皇帝陛下的家事,无需他们费任何心思。等到宫里发生了意外,他们再提出意见或者弹劾也不迟。

圣旨传到民间后,引来了不少关注。不少医药世家都颇有些意动, 暗地里盘算起来。希望能借着宫廷女医的名头,让自家的药堂名扬千里者有之;希望得到宫中贵人的看重,帮族中子弟跻身太医院者有之。

也有些世代相传的乡野铃医, 虽并非医药世家出身,却经验十分丰富。希望借着成为宫廷女医,将自己的经验传下去,或者也能学些医书,精进自己的医术。当然,也不乏医术浅薄却胆大妄为试图谋取富贵者,期待自己能蒙混过关,从此荣华富贵手到擒来。

短短两个月内,便已经有二三十名女医来到京师,准备应召入宫。

由于锦衣卫的努力,张清皎很快便获得了这些女医的详尽资料。有些已经在故乡小有名声,有些则无人知晓。因着时间不够,来不及去她们的故乡核实,锦衣卫也并未神通广大到能收集她们诊治过的所有成功病例。所以,作为外行人,张清皎只能根据她们的家庭背景、籍贯以及简单“履历”做出初步的判断。

设立尚医局,最重要的便是这第一批征召入宫的女医。她们作为尚医局初代最核心的人物,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因此,张清皎并没有放手交给太医院全权负责考察选拔,而是亲自给她们准备了入宫的资格考试。

第一关为分辨药材,是医术的基础。能认字写字的女医,可在答卷上直接写明药材的名称与如何用药;不会认字的女医,可告知旁边的司药女史,让女史替她们写字回答。一百种常用药材,只需辨出八十种便算通过。

第二关是分科口述。按照女医所擅长的方向,分为妇人科、小儿科、产科等等。由太医院事先列出不同类型的病状与脉案作为题目,女医自行分析判断这是甚么病,应该如何医治。若是判断正确,给的药方与应对措施也正确,便可通过。

第三关是医治病患。从宫人中寻出罹患不同病症的患者,让女医诊脉开方。由太医院院判确认,诊脉开方是否准确。若是准确,便可给患者煎药、针灸治疗。倘若患者痊愈,便为通过;患者没有任何改善,便为不通过。如果是产科,便须得出宫以襄助某位产妇生产作为评判;如果是小儿科,则以宫外的孩童病患为诊治对象。

第四关是面见皇后。由张清皎亲自给她们面试,初步体察她们的性情与品行。若是本性趋炎附势,对荣华富贵过于渴求,便是医术再高也不适合留在宫中。因为这样的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收买,极容易扰乱宫廷的平稳安宁。

前三关考试的难度循序渐进,尤其以第三关最为困难。第一关筛出的不过是些鱼目混珠者。第二关筛出的则是那些医术浅薄者。第三关每个人面对的病患都不相同,以其擅长的方向为主,必须拥有足够多的医治经验,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尽管考试如此困难,也有两位足够出色的女医脱颖而出。即便又给她们加试了几位患者,亦同样没有难倒她们。如此出众的医术,甚至比太医院的普通御医们的水准还更高明一些,足以令太医院众人为之侧目。

张清皎在坤宁宫召见了这两位女医。其中一位姓陆,年约四十来岁,精通妇人科,来自于北直隶的某个医药世家;另一位姓方,年约五十余岁,精通小儿科,来自江南的医药世家。两人皆出身书香门第,谈吐文雅,性情端方,看起来应当是尚医的完美人选。

皇后娘娘给她们都赐了座,与她们闲话家常:“不知陆女医家中还有甚么人?若是在宫中为女官,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回禀娘娘,民妇亡夫早逝,育有一女,已经出嫁。夫家舅姑尚在,亡夫是独子,膝下无人能侍奉。所以,民妇打算将他们接到京城中,每月以俸禄奉养两老。女儿也学了医术,可能也会进京应召。”

“噢?不知陆女医的医术传自何处?”

“夫家世代以经营药堂为生,民妇嫁进去后,也算是耳濡目染。二十年前,亡夫病逝,二老悲痛欲绝,重病了一场。之后他们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渐渐难以给病患诊治,药堂险些无以为继。民妇为了担起家中的生计,便向公公学了医术。”

张清皎微微颔首:“陆女医能在如此困境中修得一身医术,真是难得。不过,既然在故乡开医堂安然度日,陆女医又怎会想到前来应召入宫呢?”

“民妇一介女流,独自支撑药堂十分不易。况且民妇虽擅长医术,却不擅长经营,药堂经营不善,已经很难维持生计了。民妇便一直想着,若能寻得只靠着医术便能养活一家人的活计,无疑是最适合的。正逢听说宫中征召女医,民妇便毫不犹豫地应召了。”

对于一位只擅长医术不擅长经营的女子来说,这确实是最佳的选择。张清皎点点头:“那方女医呢?家中有何人?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回禀娘娘,民妇膝下儿女双全,相公同为医药世家之后,如今在故乡经营医堂。若民妇能入宫为女官,相公打算带着儿女前来京师开设医堂。夫家舅姑都已经病逝,还有一位同样精于医术的小叔,将继承故乡的医堂。”

“方女医的医术承自娘家还是夫家?”

“民妇的祖母来自医药世家,尤其精通小儿科。民妇自幼在祖母身边长大,一直跟着她修习医术。”

“方女医为何宁愿背井离乡,也想应召女医?”

“故乡只有民妇一名女医,相公也不精通小儿科,无人能够教学相长,民妇的医术已经十余年不得寸进了。听得圣旨的消息后,民妇便想着,若能来到宫中为女医,必定能遇上同样经验丰富的医者。届时彼此交流,互相辨症,说不得便能突破眼下的瓶颈。”

这是痴迷于医术的专业人士。又问了问两位女医治过的最棘手的病例后,张清皎心里有了决定:“两位女医一面向沈尚仪修习宫中礼仪,一面跟着我伺候罢。”尚医的人选非常关键,不能贸然决定,她必须给这两位一段时间实习。实习期表现不错,加之锦衣卫核查无误,方能给她们授女官。此外,如果她们的亲眷入京,也须得严加监督。

“民妇谢娘娘恩典!”

除了这两位医术不错的女医外,还有三位女医稍逊一筹,张清皎也见了见她们,同样安排了实习。不过,她们实习的任务主要是给宫人看诊治病,治疗的结果将决定她们是否能留在宫中担任宫医或者侍医。

此外,张清皎还收获了一位精于产术的铃医,俗称产婆。她是乡野出身,无儿无女无牵挂,一心惦记着将自己的经验传给徒弟,却苦于无人愿意拜她为师。于是,听说宫中征召女医后,她便赶紧来到了京城。

“娘娘啊,老妇也知道,咱说不上会甚么医术,定然是比不过那些家里开着医堂的体面女医。可咱甚么也不求,不想做甚么女官,也不要甚么俸禄,只想留在宫里收个徒弟。不然,传了好几代的产婆,从咱这里就断了代,不好向祖宗交代啊!”浑身黧黑的李婆婆看起来已经五十多岁了,实则不过四十出头。就算穿上了宫里的衣衫,也依旧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张清皎含笑道:“李婆婆放心罢。听说你的产术出神入化,救了好些难产的产妇与胎儿,这一手精妙的产术怎么能断绝呢?你以后想收多少徒弟便收多少徒弟,日后才能救更多的母亲与孩子。说不得宫里不忙的时候,我还会让你们去其他人家中帮帮忙呢。”

“果真?”李婆婆嘿嘿笑起来,“娘娘放心,等到娘娘生产的时候,老妇保证母子均安!”她性情爽快,丝毫不怕生。即使面对的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也没有任何怯意,反倒是仔细打量了她一番。“娘娘虽看着瘦弱些,不好生养,但脸色红润,声音清亮,身体应该很是不错。想来,离怀上小皇子也不远喽。”

没想到她竟然对皇后娘娘说这样的话,肖尚宫与沈尚仪都愣住了,忙不迭地带着所有人跪下来请罪。李婆婆以为自己说错了话,立即砰砰砰地磕起头来。

张清皎不以为忤,让人扶她起来:“无妨,倒是该多谢你的吉言才是。”一位来自乡野的老婆婆,何必拿宫中的规矩来要求她?而且,她也并没有恶意。

听说已经初定下六人后,朱祐樘给这些未来的女医分别赏赐了二十金,叮嘱她们给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好好调养身体。私下里,他对自家皇后叹道:“可惜只有陆女医精通妇人科,方女医精通的是小儿科。将陆女医献给祖母之后,母后与你身边不知甚么时候才能选上合适的女医。”

“我倒是不急。”张清皎含笑道,“如今这才过了两个月,便已经寻得了六位女医,妇人科、小儿科、产科都已经齐全了。等再过些日子,说不得便能寻得更高明的女医呢?宁可一直空着尚医的职缺,我也得等到更合适的人才。”

“既然你不急,那我也不必着急了。”朱祐樘道,“便是空缺了一两位,应该也不妨碍设立尚医局。”

张清皎点头道:“可不是么?也是时候给这些女医选徒弟了。”

第172章 掀起风潮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实习之后, 一位女医因人品缺陷被淘汰。剩下的陆女医、方女医、李婆婆以及另两位实习期表现出众的周女医、刘女医都成功地留在了宫中。

张清皎反复权衡, 封陆女医为尚医, 是太皇太后的专属女医,同时兼顾皇太后的健康。封方女医为宫医,专门负责一群皇子皇女的诊治;封李女医与刘女医为宫医,分别负责仁寿宫英庙太妃和慈寿宫宪庙太妃的诊治;封李婆婆为宫医, 暂时不负责诊治,主要以教授产术为主。

按照先前司药的推选以及个人意愿, 宫中一共选出了二十位医女作为女医们的徒弟。她们之中既有普通的宫女, 也有即将升任女官的女史。甚至还有一位司药女官和一位掌药女官为了修习医术, 自愿降级为不入流的医女。

张清皎对她们的选择深有感触, 悄悄地记下了她们的名姓。能抛却已经拥有的品阶从头再来, 可见她们对医术的追求确实非常虔诚。若是在从医一道上颇有天分,指不定日后便会成为水准极为不错的女医。这样的人物,或许不仅可为女医, 还能托付给她们更重要的责任。

此外,另有些“兼职医女”也获得了旁听医术的资格。如沈尚仪,坚定不移地想学习医术,以成为皇后娘娘的专属女医为目标;如云安,意外地对小儿科很感兴趣,目标是日后成为小皇子小皇女的专属女医。太皇太后的仁寿宫、皇太后的慈寿宫也有类似的宫人, 都获得了旁听的许可。

自此,尚医局总算是正式设立了。因着规矩订得清楚明白,运行起来也格外顺畅。众人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后, 便有条不紊地完成分内之事,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见状,肖尚宫与沈尚仪主动协助皇后娘娘将坤宁宫与六尚一司的事重新整理了一遍,每位女官与宫女的职责划分得更加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