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力分厂(2 / 2)

横钢誌企业志 佚名 1336 字 12天前

1968年投建1970年10月建成投产,装有1-15/50型制氧机1台,制氧量150m3/h,装有2-2.833/150型氧压机2台,每台氧压量150m3/h。1970年10月至1983年,平均每天开机8小时左右。1970年至1972年,生产的氧气主要用于一车间炼钢炉吹氧脱碳。1972年,一车间转产粗炼铬铁,炼钢炉停产后至1983年,生产的氧气主要用于一车间101#、102#炉吹铁口。1983年3吨氧气顶吹转炉援建,为使生产设备配套,制氧站扩建,扩建后的制氧站增设5l-16/50型制氧机2台,每台制氧能力150m3/h,安装2-2.853/150型氧压机3台,每台氧压力150m3/h。1984年投产后至1989年生产的氧气主要用于转炉冶炼中铬,其次是101#、102#炉吹铁口。转炉生产正常,制氧站每天开制氧机1台至2台,开机24小时,转炉停炉时,每天开机约2小时。氧焊工切割焊接钢铁用氧和医院用氧等,均由制氧站供应。1984年前,制氧站生产的实裕氧气支援建德县有关单位。1984年后,随着制氧能力的增强,氧气外销量增加,销售面从建德扩大到兰溪、浦江、淳安、桐庐等地。

供水系统由一、二、三泵房组成,原属四车间管理,1983年7月,划归动力分厂(原二车间)。

一泵房位于寿昌江北岸,是厂生产、生活用水的第一供水站,1960年投建,1963年7月建成使用至1966年下半年,安装2台4ba-8型水泵,流量为70~120m3/h,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2小时,731工程上马后,改用2台10sh-6a型水泵,流量为342-540m3/时。并延用至今。1968年7月,一车间投产后至1984年,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5小时。1984年,一车间转炉投产和1989年冶炼二分厂201#炉投产后,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22小时。

老二泵房于1963年7月建成使用至1966年下半年,泵房内装水泵4台,2台3ba-6a型水泵供生活用水,流量为30-70m3/h;2台7x-13型水泵流量为80m3/h供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0小时。生产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24小时。三车间停炉期间不开。731工程上马后,二泵房扩建,生活用水泵采用2台4ba-8型,生产用水泵采用4台10sh-9型流量为324-576m3/h。1967年至1978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0小时。一车间投产后至1978年,生产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2台,开机24小时,炉子停炉停开。1972年粗炼车间上马,新建一座供生产用水的三泵房,泵房内装水泵6台,其中:12sh-6型水泵4台,q=590-936m3/h,10sh-9型水泵2台,又新建一座供生活用水的二泵房,泵房内装10sh-9型水泵2台。新二、三泵房于1978年建成使用至1984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5小时。1984年至1989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22小时。1978年至1983年,生产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24小时。1984年至1989年,转炉和201#炉相继投产后,平均每天开水泵2台,开机24小时。停电停开。

生活用水处理,1963年至1972年,在一泵房送来的原水中,加入明矾和漂白粉后,经过沉淀送入生活水塔,供生活用水。1972年增设2只过滤池,生活用水处理增加了一道过滤工序。1984年,增加了一道加氯消毒处理工序,生活用水质量进一步提高。

厂生活用水的废水,无毒、无污染,排入附近田畈水沟,支援农田灌溉。

1972年8月3日,寿昌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当洪峰到达寿昌江铁路大桥时,一泵房职工集体宿舍,泵房外的集水井,顿时被洪水淹没,大水满入泵房内。车间领导及时赶到现场和一泵房职工一起奋力抗洪抢险,避免了损失,确保了正常供水。

生活用煤气供应工段,由煤气供应组,煤气检修组,空压房组成。

钨钼分厂煤气站于1970年建成投产,属钨钼丝生产配套设施,生产水煤气,为充分利用钨钼丝生产中的剩余煤气,1983年4月,煤气使用从生产扩大到生活。生活用煤气的产用流程是:将煤气站的煤气先输入蓄气柜,再从蓄气柜经煤气管输送到生活区。煤气使用至今安全无事故。

空压房没在冶炼三分厂冶炼跨西头厂房内,原属三车间管理,1983年7月划归动力分厂。现有6立方米/小时和10立方米/小时的空压机2台。空压房的生产任务是及时向冶炼一、二、三分厂冶炼电炉供应压缩空气,风管总长6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