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2)

最近尤晓莺都在工地守着承包下的工程,虽然不需要自己干体力活,但工地上不仅脏乱,还尘土扬天的,一天下来整个人也是灰头土脸的。尤晓莺怕弄脏衣服,还特地地套了身尤母衣橱里五六十年代特别流行的工人劳保服。

此时,尤晓莺头发凌乱,满身灰土,因为衣服宽大显得身形臃肿,就这样一个邋遢形象,她本人还并不自知,实际上别说是清汤小粥了,和红衣女子比起来,连路边的杂草都不如!

“你好,我叫蒋薇。你就是尤晓莺吧!”

高挑女子语音软糯,态度平易近人,一听就是地地道道的省城口音。不知道是不是她的打扮气质和周围环境形成的鲜明反差,尤晓莺从她的语气中听出了些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你好,蒋薇。我就是尤晓莺。”

尤晓莺心下疑惑,在脑海里搜索了遍,也没想起自己认识的人里有姓蒋的。明明是素不相识,这蒋薇还专门托人从工地里将自己叫出来的,她应该也不认识自己吧,不然也不会再三向自己确认是不是本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晓莺’,虽然今天是初次见面,但尤晓莺,我一直久仰你的大名,今天终于有幸一见。”

蒋薇矜持地伸出手,这样的姿态让尤晓莺愣了愣几秒,才伸出手去,两双手交握对比鲜明,同是女生,蒋薇的手和自己比起来才是真正的纤纤玉指,修长白皙,不想自己手背上不知在哪蹭了点灰。

尤晓莺眼底露出些许惊讶,眼前的女生开口文绉绉的,一定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八、九十年代货真价实的文艺女青年!

多数人都会觉得尤晓莺的名字,就是照着上面几个哥哥的胡乱取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尤晓莺”这个名字是出自主席诗集中《五律·看山》最后一句的谐音,代表了尤父尤母对小女儿到来的欣喜珍视。

“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是方远的大学同学,经常听他提起你。”蒋薇抿起嘴角,提起方远这两个字时特地加重了语气,“我现在省报的实习,这次来安县是想对最近扩建明桥水库的事情做一个详细报道。”

“但是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就想起这里是方远的故乡,他在我面前曾反复提到了你这个老同学。”蒋薇咬了下嘴唇,有些不自然道,“可不可以请你这几天带我熟悉一下本地的风貌!”

从蒋薇的三言两语中,尤晓莺总结了下信息:她是方远的大学同学,要在安县做个新闻报道,找自己这个本地人帮忙来的。

尤晓莺心里的第一个反应:方远的同学关自己什么事啊!

接着就是,方远什么情况啊,自己都和他说清楚了,他还在同学面前提自己干嘛?方远什么时候女人缘这么好了,认识这样一个大美女?这个蒋薇到底和他什么关系?……等等念头纷至沓来。

不过很快,她就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按压下去,反复告诉自己她现在不是在人情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路边遇见老人家摔倒都不敢扶的新千年后,八、九十年代的人大多淳朴热情,特别是像安县这样的小地方,就是路边的陌生人遇到困难,都能有一大波古道热肠的人上前帮忙。

像这种同学的同学找上门来求助,更是推辞不过去。何况,蒋薇这样连自己一个同性看着都会心乱跳几下的女孩,她大概是担心听到自己的拒绝吧,娇容上神色忐忑,更是让人不由心下一软。

其实尤晓莺还真的有空闲,虽然她成天盯在工地上,但也不是有多忙,更多的是不放心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这个年头的建筑工人中午喝点酒再上工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使尤晓莺耳提面命,也还有工人会趁着午休时偷偷喝点,醉醺醺的出工。

不过这些琐碎事情让吴哥负责几天也耽误不了什么大事。

既然不好拒绝,索性就姿态大方点,尤晓莺想着结识像蒋薇这样的省城人,将来的大记者,说不定以后也能多条路子。

“没问题,你既然来了我们安县,作为本地人就该好好招待你!”

“你们安县人真是热情,我下车的时候要不是有热心人指路,还不知道往哪走。”

“蒋薇,你找到住的地方没有?”毕竟人不熟,带回自己家也挤不下,尤晓莺琢磨着从省城到安县一路上要挤十几个小时火车,再加上转两三个小时的汽车,蒋薇肯定疲惫到了极点,得赶紧给她找个歇脚地方。

“没有,我一下车就先来找你了。”

见蒋薇一直打着空手,“哪你来没带什么行李吗?”

蒋薇转身指了指不远处,才道:“放在那边小卖部大姐那了,她答应帮我看会儿,要不是有她指路,我还找不到你这呢!”

工地上经常会在小卖部买点东西,尤晓莺和店家大姐也混了个熟脸,她陪着蒋薇去去了行李。人家帮着看行李,不买点东西说不过去,见蒋薇没反应,尤晓莺就掏出五毛钱,让店家开两瓶橘子汽水。

蒋薇对店家说:“少开一瓶吧,我不渴。”

又转头对尤晓莺道:“这些汽水都是勾兑了色素香精的,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你平时少喝点。”

尤晓莺和店家大姐都有些尴尬,这姑娘看着挺灵秀的,怎么这么不会来事呢……

在问过蒋薇后,知晓她有省报开出的介绍信,尤晓莺松了口气。安县是小地方,没有什么旅店,县里只有招待所可以给外地人提供住宿,不过招待所的大门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手上必须得有单位证明。

等安置妥当蒋薇,已经是下午的事了。她要去明桥水库,只能选在第二天一早,县城里没有直达明桥的车,得先搭班车到长宁镇,再走五六里山路。

其实在安县本地人眼里,现在是冬天枯水季,明桥也采不到什么风景。水库坝区还没有开始动工,站在库坝上,一眼望过去全是水,湖中间有几座葱葱郁郁的小岛,岛上不通电,库区群众来往都得靠划船,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的。

带路的老乡,听说蒋薇一个大姑娘特地从省城来看家门口的水塘子,特别惊奇。

尤晓莺的感官同样如此,她是见过水库扩建完工后,丰水期一汪碧潭的盛景,眼前这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小水塘,可不稀奇,连县城两万居民的基本用水都供应不上。

即便走了好几里山路,蒋薇完全看不出是身娇肉贵的城里人,一路上没叫一声苦,她看见水库时更是兴致高昂,不停地感叹:“安县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出这样一颗x东明珠!”

要真正了解水库的现状,就得进库区看看岛民的日常生活。

尤晓莺和蒋薇坐上晃悠悠的渡船上了明桥湖里最大的岛,说是最大的岛,可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全岛也就一百户居民的样子,岛上有库区唯一的小学,其他岛的孩子每天上学都得等学校的老师摆渡去接。

一下船,蒋薇就吐得厉害,她之前也是坐过长江渡轮,没想到坐这种小舟还会晕船。

远远就见到木旗杆上迎风飘扬的红旗,等走近才看见所谓的学校,就是间黄泥垒砖、稻草封顶的土房,破败得厉害。屋前的泥巴操场上用砖头和木板搭了张乒乓球台。

学校里两名代课老师,是一对年近四十的夫妻,他们俩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只读到初二就辍了学。从幼儿班到五年级,全校一共九十二个学生,全挤在桌椅破烂,连张黑板都没有的三间教室里……

蒋薇还是第一次见过这样的贫穷,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顺遂,要什么有什么,连这次她犟着到安县采访,临行前父亲都是上下打点好了,买了供应干部软卧车厢,生怕她路上吃苦。

可眼前这些面色饥黄的孩童,一双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是那样的虔诚专注,灼灼闪动的希望之火,折射着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望,让蒋薇拿着相机的手不住的颤抖……

尤晓莺也没想到在安县,这所离县城不到三十里路的小学。不知怎么的她脑海里出现了方远的模样,上一世没去上大学的他,是不是也和这所小学里的代课老师一样,面对着这些如饥似渴的学生,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辈子,撑起了自己难以想象的乡村孩子放飞理想的殿堂……

☆、第40章 友谊

接下来的采访过程中,蒋薇情绪萎靡。直到上了回县城的班车,她一路上都望着车窗外出神,好一阵才回过神问尤晓莺:“尤晓莺,你说像刚刚那样的小学国内多吗?”

尤晓莺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她,她内心的触动不比蒋薇少。他看过后世的新闻报道,清楚的知道,国内还有数不胜数的山区学校,扎根在大山深处,比安县更贫困,交通更不便利,那里的孩子学习、生活比这窘迫数倍。

虽然尤晓莺生活在安县这个并不富裕的小县城里,但这些孩童的世界离她还是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