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1 / 2)

荣锦路 漫漫行 3474 字 4天前

“阿华今日过来了,正好, 也不需要我单独宣你了。”沈皎放下手中正在批改奏疏的笔,对着阿华道:“过几日,江南的女子书院就要建成, 坐落在金陵内 。”

阿华听到这个消息后,明显吃了一惊。今日她还和同窗讨论元嘉郡主要在大齐境内增加女子书院的数量, 却是没有想到今日就听到元嘉郡主已经在金陵筹备建成了第二座女子书院。

“我想要派几个京华书院的学生过去宣讲,为江南女子普及书院的好处,阿华你便是我的人选之一。只不过,金陵离京城路途遥远,”沈皎将目光放在阿华身上,问道:“你可愿去?”

“阿华愿意,这是阿华的荣幸。”阿华赶紧应道。能作为京华书院的代表,参加这样一场宣讲,实在是一个荣幸至极的机会。

“你向来稳妥,如今在京华书院中,也是不错。这次我选去金陵的学生,除了你之外,还有不少。”随后沈皎报出几个名字,全都是京中高门显贵之女,随后沈皎看向阿华,问道:“你可知道我选择让你前去的原因?”

“阿华愚笨,请郡主明示。”阿华起身行礼道。

“你入学京华书院这么九,对我创办女子书院的目的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沈皎对着阿华明示道:“我意在天下女子,无论家世高低,皆可有书读,有学上,我的书院绝不会拒收平民之女。而现在,依旧有不少人不相信,或者说有不少人不知道平民女子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平民之女读书无用,我希望你的存在能够让这些人懂得平民之女读书,一样可以前途似锦,为家里带来荣耀。”

她之所以选择阿华,是因为阿华一个月前通过了她在京华书院的考试,待其从京华书院学成后,便可来到郡主府任职,这将是她郡主府中收来的第一个平民之女的任职。就如之前的阿新,她现在对阿华同样报有期待。

“阿华明白,必不负郡主重任。”阿华应声道。

随后,沈皎和阿华又聊了聊京华书院今日的录取之人,随后便让人离开了。

待阿华离开后,沈皎看着眼前的阿新道:“身子可好了?”

“多谢郡主关心,今日已经大好,本想要明日再来服侍郡主,却是没有想到今日便收到郡主的召见。”阿新听到沈皎的问话后,心中感动道。

“你好了,我也就安心了,近日事情繁多,离不了你。”沈皎笑着看着眼前的阿新,如今的阿新已经年近二十,却是没有嫁人,而是选择服侍在她身边,她说过其很多次,却是怎么也不能让阿新改变主意,最后索性她就不管了。

如今的阿新,再也不是被她刚刚捡到的那个小孩子了,如今的阿新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在郡主府上已经是一名长史了。阿新,终究是没有让她失望。

由此可见,女子只要培养得当,未必就比男子差。

正在这时,一名侍女前来禀报道:“郡主,宫中来人,陛下召见。”

紫宸宫

三十多岁的永昌帝看着面前的沈皎,笑着道:“听闻今日京华书院公布新入学的女学生名单,可是轰动一时,到现在京华书院的门口还是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呢。朕在此恭喜元嘉妹妹了。”

沈皎看着眼前的永昌帝,笑着道:“若不是陛下鼎力支持,元嘉就是有再多的想法,京华书院也得不到如今的成就。”三年前,天和帝退位,称太上皇,将皇位传给太子,也就是如今的永昌帝,卫皇后被尊位太后,谢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原太子妃为皇后,嫡长子萧铭被封为太子,自此新的一朝开始。

很多人都以为天和帝退位只是做做样子,博一个好名声,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天和帝成为太上皇后,真的放权了,将权利完完全全地交给了永昌帝,然后每日除了教养起孙子,就是养花弄草陪伴卫皇后,若说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天和帝自己在宫里开了一片农田,专门研究栽种各种改良的粮种。

沈皎本以为太子不会如天和帝一般信任她,但是出乎她意料的是,永昌帝和天和帝一样对于她做的事情,一如既往的支持。沈皎感觉到,天和帝定然将国师对她的批命告诉了永昌帝,不然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特别是五年前,她要创办京华书院的时候,京中学子抗议,除了她接连五日拜访各大世家家主,京中书院的院长,还有京中的各大鸿儒外,最少不了的就是太子和卫家的鼎力支持。若不然,她是建不成京华书院的。

而这些年,京华书院的发展如此迅速,也是永昌帝扶持的结果。

沈皎知道永昌帝找她前来,定然是不会只为了这件事情。果然,便听到永昌帝道:“北方大捷,谢将军立下大功,朕要在宫中设宴庆祝。”

永昌帝所说的谢将军便是谢晴,自三年前谢晴镇守北方边境到现在总算是大胜而归,这让她心中多年的担忧终算放下了些。

她现在内心十分激动,不只是对好友归来的高兴,还有便是她筹划多年的心愿终是可以提上议程,谢晴的归来将是她强有力的助力。

第337章 童子试

元嘉长公主府, 正院。

沈皎和卫赜相对而坐。

“刚才我看到谢将军出去了。”卫赜温柔地看向一旁的妻子, 问道:“对那件事, 可是已经提上议程了?”

“不错。”沈皎承认道:“赜表哥也知道我的志向是什么, 为了这件事情, 我准备了十几年, 特别是从入朝之后,这些年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给此事铺路。”

“如今, 各个地方的学堂已经建成, 寒门学子已经更多的走向朝堂,相信过不了多久, 和世家就会达成平衡的局面。”在这方面, 她不得不佩服世家的远见和学识, 在建立学堂后不久,世家也派遣自己家族的子弟入学堂学习,不再是固步自封的局面,世家的开拓精神, 她觉得便是其能够长时间屹立在朝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熙和军入朝,这些年逐渐建立了不少的军功, 谢晴如今也官至正三品将军,这个年纪,便是男子也少有人能及, 熙和军的其他将领也都官职不小,这些年, 熙和军的战绩满朝可见,绝对是军功累累,不输于任何一支军队。”

“我入朝也有接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间,我创学堂,推广土芋,开化百姓思想,治理水患,修正晚膳大齐律,创建女子学堂,为大齐也算是做出了不少贡献,赢得了不少名声。我官至正三品,也算是朝堂大员,权重一方。”

卫赜看着眼前的妻子,眉目间带有的自信,不由一笑,他喜欢妻子这样自信从容的样子,这就是他心仪的爱人。

“这五年,我创办京华书院,广收天下的女学生,不论家世高低,费尽心血培养了一批有学问,有理想的女学生,这些女孩子,她们有着经世致用之才,学问见识绝对不会比男子低上多少,更重要的是她们心中有理想,有上进心,她们希望能够依靠自己在这个世上站稳脚跟。”沈皎想着自己培养的那群女学生,不由慈爱地一笑。

“熙和军和我为这些女学生铺垫的路已经足够长,足够宽。现在也是时候让这些有理想的女子,有本事的女子走向朝堂,为大齐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屈才于内宅府邸之中。”

卫赜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妻子的格局是远大的。他的妻子想要的绝不是自己一个女子,在朝堂上的一枝独秀,都是满庭芬芳。她想要的是女子能够真正地站在朝堂上,有着可以和男子比肩的地位,让天下有本事的女子可以人尽奇才,光明正大地站在朝堂上,共议朝政。这些,才是妻子最大的愿望。

“阿皎志向远大,既然有这个抱负,便放手去做,我永远在你背后。”卫赜将妻子的手握在手中,承诺道:“你只要记得,若是有一天,你累了,想要休息,只要你回头,便会看到我,我的肩膀永远让你休息依靠。”

对于卫赜的承诺,沈皎没有说谢,她们是夫妻,早已不需要这两个字。

“我知道。”沈皎用手回握住卫赜,两人相视一笑。

征北将军谢晴回京后,永昌帝在宫中设宴,庆祝熙和军大胜而归。

半个月后,元嘉郡主和征北将军谢晴连名上书,请求永昌帝在今年的童子试中,允许女子参加,满朝哗然。

“陛下,此乃荒唐至极之说。自古以来,哪里有女子可以入仕的说法?”一位吏部的官员,听了之后立即愤怒地反对道。

“花大人此言,是说我不是女子,还是说站在这朝堂的熙和军将领不是女子?”沈皎嗤笑道。她知道,自己和谢晴的这一上书,这些人必然又要拿自古以来没有女子入仕的说法来弹压她们。但是,有了她和熙和军的众人,这个说法就要作废。

“就算是本朝有女子入朝的前例,但是普通的女子又怎么能和郡主和谢大人相比。女子居于内宅,见识浅薄,目光短浅,她们知道经史子集吗?知道大齐律吗?”这位反对的没有了刚才的怒气,似乎要心平气和的和她们讲道理。

“这也不是天下所有的男子都知道经史子集,都知道大齐律。”沈皎也是平和地道:“元嘉和谢将军要求的不过是女子能够有机会参加童子试,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学,为大齐广纳贤才。科举凭的是才学,有才学就可,若是女子能中榜,便足以说明这些女子的才学担当得起这功名,至于大人所说的会不会经史子集,知不知道大齐律,若是这些人都能通过应试,便足以说明她们通晓经史子集,熟知大齐律。”

科举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公正性,但在选拔人才上,却是最公正合理的方法。

之后依旧有不少人拿女子无法担当重任说事,沈皎和谢晴便将熙和军的战绩,以及沈皎这些年在朝中创下的政绩拿来反驳这些人的说此,最后将这些人辩的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