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1 / 2)

唐玄宗 赵扬 3388 字 17天前

李隆基将太子三人私下过往甚密且口出怨言的事儿说了一遍,然后说道:“朕于开元之初,即诫约诸王不得私下交往过密,今三子置若罔闻,实有轻慢之心,且无端怨恨朕与惠妃,则有图谋不轨之意。”

太子图谋不轨,实为震动朝野之事,张九龄等三人闻言,不禁惊愕万分。

张九龄问道:“皇子之间为兄弟,他们互相交往实属正常,陛下建‘花萼相辉楼’,即是彰显兄弟友悌之情。微臣请问,若言太子图谋不轨,除了他们来往较多之外,还有其他真实凭据吗?”

“当然有了。他们背后对朕有怨言,待惠妃以痛恨,有人亲耳听到他们多次谈说,现有伏辩在此。”

“哦,他们也说惠妃的坏话,那么惠妃也知此事?”

李林甫见张九龄连着追问惠妃,就想岔开话题,其躬身禀道:“陛下,既有知情者伏辩在此,就让大理寺协助宗正寺查勘此案吧。”

裴耀卿也赞同李林甫之言。

张九龄接连追问武惠妃,绝对有其缘由的。他见李林甫与裴耀卿皆赞同查验,即挥手止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此案不必查验。”

李隆基心中的厌憎之情又起,耐着性子问道:“不去查验如何能明其中详细?张卿,如此明晰的事儿放在面前,诸人皆明,你为何视而不见呢?”

张九龄拱手说道:“陛下即位近三十年,今太子被立储之后,常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日久,子孙极盛且恭顺,未闻其过。陛下若令有司勘问,说不定小事演变成大事,既不利于陛下名声,也对太子不公。太子国本,难以动摇,乞陛下慎思之。”

“哼,张卿所言,实无道理,难道有司会屈打成招吗?太子他们既无大错,若有小失,所谓防微杜渐,正好借机训诫一番。”

张九龄声音高亢起来:“陛下若让有司查勘,天下人皆知天子与储君有间隙,如此太子威信顿失,此后定有小人推波助澜。陛下,太子不可轻废,昔晋献公、汉武帝及隋文帝易太子,其后失却天下,应为殷鉴。”

李隆基怒极,呵斥道:“难道天下之大,唯有你张九龄知道历史兴替?你还说什么小人推波助澜,莫非天下唯有你张九龄为君子吗?”

张九龄横下一条心,沉声答道:“陛下,此事确有幽微之处。微臣昨日晚间遇到一件蹊跷之事,本来顾及皇室颜面不想说出,观眼前之势,臣不得不说了。”

原来昨日晚间,武惠妃的贴身太监牛贵儿忽然进入张九龄府中。张九龄不明其来意,遂询问其究竟。

牛贵儿的丑脸上露出倨傲的神色,说道:“咱家日常在惠妃娘娘身边行走,想张令定然知晓。”

张九龄摇摇头道:“我其实不知。朝廷有规制,内外官不得妄自交结,我何必识得你们?”

牛贵儿对张九龄奚落之言并不在意,继续说道:“咱家今日请见张令,却是替惠妃娘娘传话。惠妃娘娘说了,当今太子朝不保夕,那么有废有立,张令若能多替寿王说项,惠妃娘娘可保张令长期居于相位。”

张九龄闻言怒火万丈,手向外面一指,大声喝道:“滚出去!你是何方的妖人?竟敢杜撰惠妃之言!”

牛贵儿只好鼠窜而去,当此之时,武惠儿正在南熏殿里向李隆基倾诉。

张九龄将牛贵儿入府传话的过程说了一遍,李隆基闻言脸色大变,裴耀卿与李林甫也是惊愕万分。

张九龄进而问道:“陛下,若那牛贵儿果然系惠妃指使,则惠妃实有废立之心;或者牛贵儿系其他妖人指使,亦未可知。”

李林甫道:“张令多虑了。想惠妃多年来端庄谨慎,断不会行此鬼蜮之事。那个牛贵儿确实要好好问一问,他到底受了何人指使。”

李隆基的心里却如明镜一般,此事由惠儿而起,其中的关键之人张氏仆人、杨洄和牛贵儿,皆与惠儿有关,则惠儿所谋所虑,即是想让瑁儿替为太子。

李隆基此时对张九龄的恼火已无影无踪,心中的诸般滋味一时难明,其脸现萧索之色,挥挥手道:“罢了,此事就议到这里,大家都散了吧。”

是日晚间,牛贵儿按例进入李林甫府中。

李林甫怪道:“惠妃让你找张九龄说项,你为何不先透个信儿?你们莫非不明白张九龄的禀性吗?唉,你们如此办事,只会越来越糟。”

牛贵儿在张九龄面前碰壁,第二日一早方把详情禀报给武惠儿。此时李隆基已去早朝,武惠儿知道自己办错了事,又无计可施,只好长吁短叹。

李林甫转而柔声道:“你回宫后告诉惠妃,欲谋大事,不可性急。请惠妃放心,我李林甫愿为惠妃奔走,且力保寿王为储。”

李隆基既知这场事儿实由武惠儿拨弄而出,心中就有了不少异样。然他与武惠儿恩爱多年,见了面也不忍责备她,仅淡淡地说了一句:“惠儿,你今后有什么心事,对我说知也就罢了,不必再对外人说项。”

武惠儿愧疚满面,当即跪倒请罪,衷心说道:“陛下,妾一时糊涂,心想瑁儿若能成为太子,可保万全,如此就办了糊涂事,妾知道错了,乞陛下责罚。”

李隆基将她搀起来,温言说道:“母爱其子,实属正常,你并无过错。只是储位之事,关乎国家大政,朕不敢随便废立。”

武惠儿见他并未责怪自己,心中感动,竟然又痛哭起来。

李隆基又好言抚慰,忽然又想起一事,遂嘱咐道:“瑶儿府中的那名张姓仆人,朕并未说出去,还让他在府中待下去吧。你可使杨洄继续与之联络,若他们再说什么话儿,让杨洄及时禀报过来。”

武惠儿弄的这场事儿虽未达到自己的目的,毕竟引起了李隆基的警觉。这三个儿子有才有识,动辄聚在一起密谈,其形迹着实可疑,且李瑛还是太子呢!李隆基对何人为太子并不太在意,若有人形成威胁自己的苗头,那是分外上心的。

武惠儿不料皇帝还有这等兴致,心中的热望又复燃起。其破涕为笑,急忙殷勤侍候李隆基。

第三回 施连环林甫上位 贬荆州九龄聚谈

李隆基愈来愈觉得李林甫讨人喜欢,与其说话的时候也愈来愈多。君臣二人这一日说完政事,李隆基忽然问道:“李卿,你认为严挺之如何?”

李林甫知道,若皇帝突然关注某人,则此人或被擢拔或者要倒霉,严挺之显然属于前者。他假作思索片刻,然后恭敬地答道:“严挺之才识超卓,又行事正直,臣以为其为良吏。”

“其有相者之才吗?”

李林甫心中大震,明白了皇帝询问的真实含义,遂镇静答道:“陛下,严挺之才识昂藏,雅有吏干,当时姚公初见之即深为器重,他此后又历练多年,臣以为他当有相者之才。”

严挺之刚刚经科举入仕,被授为义兴尉,时为常州刺史的姚崇见之大为器重,后来姚崇再为中书令,即将严挺之召回京中授为中书省右拾遗。

李隆基颔首道:“是啊,姚公识人之能超乎常人,他的眼光应该不会错的。嗯,朕今日也就是随便问问,记得去岁之初,九龄向朕荐严挺之,他还说曾与你商议过,果有此事吗?”

“禀陛下,张令曾向臣提过此事。臣当时赞同张令之言,又想张令向陛下荐人,臣无需两度进言,因三缄其口。”

其实李林甫不知,张九龄起意向李隆基推荐严挺之的时候,已然感觉出李林甫虽对自己恭顺无比,然日益获得皇帝的信任,自己在皇帝面前已今非昔比。他当时告诫严挺之:“李林甫深承圣恩,你宜造门与之沟通。”

严挺之所以与张九龄相友好,那是缘于二人禀性相同之故。严挺之现在听到自己一向尊敬的张丞相说出这等话,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在他看来,若向少文的李林甫屈膝,还不如杀了自己。若按严挺之往日的脾性,他肯定会不顾张九龄颜面说出难听的话,然他又想张九龄如此说,还是为自己好,于是将不满强压于心中。

严挺之此后别说入李林甫府中造访,就是执行公事之时,也少有言语,自是缘于不耻李林甫之人品。

李隆基未继续深入此话题,淡淡说道:“朕今日忽然想起此事,不过随便问问。你与九龄对严挺之的看法不错,王毛仲昔日肆无忌惮之时,唯有严挺之敢与王毛仲相抗,勇气可嘉呀。”

李林甫辞别李隆基之后,回衙路上一直在琢磨皇帝的真实心意。他认为,皇帝看似无意,其说话之中已露出易相的端倪。

皇帝征询自己的意见,说明他肯定不会动自己,那么其易相的目标即是张九龄或裴耀卿了。不管是将他们同时罢相,或者二选其一,都是李林甫乐于看到的局面。因为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以礼部尚书兼知中书门下平章事,外人皆呼张裴二人为丞相,对李林甫绝大部分人仍称之为“尚书”,显然李林甫位次在二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