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真沉默的望着地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为什么这一世的韩子然如此不同?哪怕失了记忆之后,好像比失忆前的他更为古怪。
“你可怪我?”萧真走到韩子然的身边,轻轻问道。
韩子然平静的看着她:“与你无关。”
“真的无关吗?多少有些关系吧。”萧真直视着他,深吸了口气说:“我是个自私的人。虽然给你们家人造成了痛苦,但我不会因此而离开。”
她无法果断的说,韩家的这一切不是她造成的,不管怎么说,她的存在都是让韩家这般为难的因果,如果她执意离开,韩子然也不可能真拦住她。
人生很多事,她都没有努力过,比如说命运,比如说姻缘,比如说眼前这个男人。
还没有努力过怎么能就此放开呢?
“这样的自私每个人都有。你有,我有,他们也有。今后,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怒火都发泄在你身上,就像你在自己家里所说的,你在韩家会很不开心。”韩子然淡淡的道。
“我抱怨过,也怨恨过,可这些并不能让我释怀心中的愤怒,反而天天在自怨自艾中虚度光阴,虚度我的一生。”上一世,直到死时,她才想明白自己是怎样虚度了自己的时间,经历过二世她才明白一个道理:“抱怨不如改变,就算改变不了什么,我也要让自己的努力变得酣畅淋漓,对得起自己。”
韩子然眸光深处有些动容,他平静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子,清秀是她的长相,她的目光不像一般女子那般柔和,反而有着属于男子的坚定,她的坚定光芒很纯粹,没夹杂任何的东西。
这样看着她的韩子然真让她不太习惯了,萧真心中暗附:先前的韩子然可比现在这个可爱多了。忙咳了声以掩饰心中的尴尬,道:“那个,你脸上的伤找赵郎中看了吗?”
“看了。”
“这是谁跟你有这么大的仇啊,竟然把你打成这样,呵呵。”真是好内疚啊,萧真心里那个过意不去:“真是太过份了。”
韩子然:“……”看着她不语。
“呵呵,赵郎中的药膏挺灵的,涂了很快就会好了。”萧真呵呵二声,这样看着她,她内心好 颤抖啊。
“我会严查。”韩子然淡淡道。
“应该的。”萧真回想了下自己在绑架韩子然时有没有可能被人撞见?觉得不会,那时天还未亮,别说村人没起床,就算有人起床了看到,也不可能看清是她的。
这种事,她绝不能承认的。
这一天,韩家人都没有吃饭,他们也根本就没有胃口吃饭。
然而,村子里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的前来道贺。
韩母只得强颜欢笑的应对,特别是韩家的亲戚。
“再不吃饭,饭都凉了,我早饭就吃了那么点,午饭压根就没吃过。”张氏站在灶房的门口,看着坐在堂前的那些客人,跺着脚对身边的柳氏说道:“这么晚了,这些人怎么还不走,我可是饿坏了,大嫂,你不饿吗?你可是有孕在身啊。”
“哪有心情吃饭呢。”柳氏边整着昨个吃剩下的剩菜剩饭,边道。
“你看三弟,像个没事人似的跟大家说着话呢。”张氏看着堂内韩子然与几位韩家的长辈正说笑着,哪看得出来今天跟韩母闹了。
“三弟既然决定了不去京城,希望任大人能给三弟在县里找个好职位吧。”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呢?
“真想不明白三弟是怎么想的,放着好好的任千金不要,竟然选择了萧真。娘那时跟我们说的时候,我这心里还挺内疚呢。”
柳氏也点点头:“那时我也内疚得不行,都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可见毁婚的罪恶有多大。”现在她虽有失望,但同时又有些庆幸自己并没有犯下那么大的罪恶。
“可三弟要是娶了任大人的女儿,我们的好日子也来了。”张氏很是可惜的道。
柳氏只是叹息。
已拔了兔草回来的萧真站在灶房旁听着二位妯娌说着这些话,沉默了会,就去了兔房喂兔了。
喂完兔回来见韩家的亲戚与前来道贺的村人正起身要走,一些赞美韩子然的话也断断续续的传入她的耳朵里。
面对赞美,韩子然更是显得谦虚,他长得俊美,又是白净之相,只是做个揖就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韩家一族的长辈对韩子然是越看越满意,自然,韩母也没少得长辈们的夸奖。
第92章 看走了眼
亲戚一走,韩家瞬间又静了下来。
韩老爹看着脸色又阴沉下来的孩子他娘,又看了眼一边都不说话的三个儿子,道:“今天大家都只用了早饭,午饭都没有吃,子然更是连早饭都没吃过,别杵在这里,都回灶房吃饭吧。”
韩家大哥与二哥点点头,韩子能可以说是跑着进灶房的,真是饿死他了,不过在灶房门口看到了萧真时,想到自己对她所做的事,总觉内疚,脸色也不可能自在。
韩母是连看萧真一眼也没,直接进了灶房。
“站在这里做什么?进屋吃晚饭吧。”韩老爹对着萧真道。
萧真点点头:“知道了,爹。”
韩子然走在最后,他见萧真望着自己,走过她身边时低低道了声:“保重——”
萧真:“……”突然来这么一句,什么意思?
不想萧真才进灶房,就听得韩母冷冷的道:“父母兄长都没到,谁说可以开饭的?”
萧真望去,就见张氏已经吃完了一碗饭,桌上的菜也少了许多。此刻,韩母冷眼看着正想盛第二碗饭的张氏。
张氏显然是被韩母吓了一跳,不一会,似觉得委屈,水润的双眼竟然滚出了几颗泪珠来。
“娘?”韩家二哥忙走到张氏身边:“心月不是故意的,她才进门,咱家的规矩她还不是很懂,您就原谅她这回吧。”
“规矩?什么规矩?家人到齐了才能开饭的规矩是我们韩家独有的吗?这是几百年前圣人为了让人知礼教而定下的,连三岁孩子也知道。”